北京立法将空气能纳入可再生能源:政策影响深度剖析

3月26日,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《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》。该条例首次将空气能与太阳能、地热能等并列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。
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进入新阶段,更在全球范围内为空气能技术的制度化发展树立了标杆。作为首个将空气能纳入法定可再生能源的超大城市,北京的实践为破解清洁能源应用难题提供了 “政策驱动型” 解决方案。

从全球视角看,空气能的政策认可始于 21 世纪初。
欧盟在 2009 年通过《可再生能源指令》,将空气热能纳入统计框架;
2018 年,国际能源署(IEA)首次将空气源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统计框架,为全球政策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;
日本 2021 年《绿色增长战略》将空气能设备补贴提升至 50%;
2022年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则通过税收抵免加速热泵普及。

中国地方政府的探索紧随其后,浙江省早在 2017 年便在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》中提出 “因地制宜开发空气热能”;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多次在其官方重要文件中明确,空气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技术,其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被称为空气热能;
2021年,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》(GB 55015-2021),该规范明确将空气源热泵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。
2024年10月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国家能源局、国家数据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 ,明确将空气源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技术,意味着从政府管理层面达成共识。

北京立法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全链条政策体系。条例明确将空气能开发纳入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等战略规划,要求公共机构优先采购,并与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。针对并网消纳难题,创新性提出智能微电网与绿电直供模式,试点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4.2 年。
同时,通过标准化补贴机制终结地方执行差异,开放央企国企招标市场,为企业参与大型清洁能源项目扫清障碍。数据显示,2024 年北京空气源热泵供热占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已达 56%,农村清洁能源改造与产业园区应用成为增长引擎,预计未来在建筑节能、交通领域的渗透将进一步加速。
在双碳目标引领下,空气能的崛起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一场重塑能源格局的制度变革,空气能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一方面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,空气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;另一方面,随着全球对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,空气能作为一种清洁、高效的能源形式,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
随着 “双碳” 目标推进,空气能有望成为继光伏、风电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支柱。预计 “十四五” 末,中国空气能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,推动建筑、工业、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。这一进程中,政策引导下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迭代将持续深化,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 “中国方案”。

相关新闻
Sorry,当前栏目暂无内容!
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
Sorry,The current column has no content!
You can view other columns or return Home